興宣大院君
1863年,哲宗去世,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圍繞繼承問題產生對立,李昰應買通宮女巴結神貞王后趙大妃,反對安東金氏,讓大妃垂簾聽政。豐壤趙氏積極支持,領府事金左根、領敦寧金興根及哲宗之妃金氏哲仁王后反對,害怕威脅他們的利益。而憲宗之妃洪氏(孝定王后)、院相鄭元容和安東金氏金炳學支持李昰應,趙大妃作為最高長輩傾向李昰應。安東金氏認為李昰應無能也沒激烈反對。[3]李昰應之嫡第二子李載晃被選入宮中繼承王位,是為高宗。高宗即位時年僅十二歲,不能親理政務,由李昰應贊襄政務,號興宣大院君,封大院位大監。興宣大院君是朝鮮王朝唯一一個在世時就被尊為大院君的人
大院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,大力排擠安東金氏、豐壤趙氏。縮小各地備邊司,從議政府中分離出三軍府,將行政權與軍事權相分離;他下令刊行《大典會通》、《兩銓便考》、《六典條例》等書籍,明確國家的典章制度和法律規範;宣布「四色平等」(四色,朝鮮朝廷中的四個派別:老論、少論、南人、北人)、「以才擇官」,壓制安東金氏、豐壤趙氏的老論、少論派,拔高南人和北人的地位,王族全州李氏的李宜翼、李世輔、李景夏、李邦玄等人獲得重用。打破兩班貴族壟斷做官,提拔中人甚至庶民中的有才之士。強化王權,強化個人獨裁,其兄長李最應、兒子李載冕、妻舅閔升鎬等人都沒攀上高官。重視吏治建設.
打壓儒林,下「書院撤廢令」。命令李景夏動用武力裁撤書院,他認為書院威脅他的獨裁。
嚴厲鎮壓宗教勢力,同治五年(1866年)正月,下令在全國境內取締天主教,逮捕12萬人,包括12名法國傳教士。處決上萬名天主教徒及家屬,包括9名法國傳教士,史稱「丙寅邪獄」(現稱「丙寅迫害」)。導致丙寅洋擾。
與閔妃(明成皇后)的恩怨
閔茲映是大院君之妻驪興府大夫人閔氏的娘家親戚,1866年封為朝鮮王妃,世稱閔妃。大院君一直忽視閔妃的存在。當時高宗寵信尚宮李氏(李順娥),李氏於1868年誕下一子,即完和君李墡。閔妃在被冷落下苦讀詩書史籍,獲得了宮中的同情,也最終得到高宗的垂青。閔妃雖多次懷孕,但不是流產就是夭亡,一次還被認為是大院君送來的山參引起的。而大院君為了鞏固王權,要求早早確立世子,主張立李尚宮之子李墡為世子。與閔妃產生很大矛盾。閔妃暗中培植自己家族外戚,還聯合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,甚至籠絡大院君之兄李最應(興寅君)、大院君長子李載冕等人,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
1873年,大院君被封為「大老」,而閔妃則又一次懷孕,這年十月,崔益鉉恢復官職後就馬上呈文彈劾大院君的改革政策。崔益鉉的上疏按慣例先呈雲峴宮。大院君認為國王肯定會駁回上疏並嚴懲崔益鉉,就轉呈給國王,但是高宗看到上疏後給崔益鉉升了官。[7]在高宗和閔妃鼓動下,崔益鉉再次上疏彈劾大院君,稱「任事之臣(即大院君)壅蔽聰明,操縱威福,綱目俱弛,而致有今日之痼弊也」,明確要求「若其不在其位,而惟在親親之列者,只當尊其位、厚其祿,勿使干預國政」。[8]此舉極大震動了朝野,洪淳穆組織大院君麾下骨幹見高宗請旨殺崔益鉉。高宗陷入了兩難的境地.
1873年,閔妃聯合安東金氏、豐壤趙氏以「國王親政」為由,排斥大院君勢力,11月5日,高宗宣布「親政」,不准大院君入宮干預政事。大院君讓洪淳穆等人集體辭職,架空朝廷。閔妃卻指派其黨羽掌控朝廷各要害部門,大院君徹底失勢,由於高宗李熙生性懦弱,政權實際掌握在閔妃外戚集團手中。大院君離開京城,蟄居於三溪洞別莊、楊州直谷山莊和德山城疏等地。閔妃在政變不久後生下兒子李坧,出生1年後被冊封為王世子(後來的純宗),統治地位因而完全鞏固
日本總想除掉朝鮮,朝鮮明成皇后對皇上說:“朝鮮是小國,日本強大,清朝衰敗,朝鮮要活命必須依靠俄羅斯。”皇后回憶三十年前自己當皇后的情景。
哲宗皇帝駕崩,沒有留下子嗣,趙太后將大臣興宣君十三歲的次子命福立為皇上,自己垂帘聽政。興宣君(大院君大人)成為攝政王,挾天子令諸侯。
三年國喪后,趙太后為十五歲的皇上操辦成婚之事,但沒有合適的人選。大院君迫不及待逼退趙太后,廣納天下秀女名單。此時有兩股貴族勢力左右宮廷,一為安東金氏另為豐陽趙氏。趙太后為鞏固自己地位,建議由趙氏閨女為皇后人選,大院君表面贊成同意,暗地另尋皇后人選以斷趙太后之路。此時大院君夫人閔氏家族有一秀女,聰慧美麗,名為閔慈英,閔氏頗為滿意,大院君冷眼端詳,不置可否,未料大院君得知閔慈英為寡母帶大,不符入選秀女資格。
閔氏夫人態度積極,覓得宮人洪尚宮來教導閔慈英各種宮廷中的禮儀與規範,閔慈英聰敏好學,面容姣好,頗得洪尚宮讚賞。趙太后覓得趙氏閨女,也正巧為寡母帶大,因此閔慈英又得以參加秀女大會。
年幼的高宗與一位十九歲的宮女李尚宮相好,大院君看在心裡,卻不加以制止。李尚宮得知將要遴選皇后,心中難過,要求高宗答應絕對不可捨棄她…
哲宗皇帝駕崩,沒有留下子嗣,趙太后將大臣興宣君十三歲的次子命福立為皇上,自己垂帘聽政。興宣君(大院君大人)成為攝政王,挾天子令諸侯。
三年國喪后,趙太后為十五歲的皇上操辦成婚之事,但沒有合適的人選。大院君迫不及待逼退趙太后,廣納天下秀女名單。此時有兩股貴族勢力左右宮廷,一為安東金氏另為豐陽趙氏。趙太后為鞏固自己地位,建議由趙氏閨女為皇后人選,大院君表面贊成同意,暗地另尋皇后人選以斷趙太后之路。此時大院君夫人閔氏家族有一秀女,聰慧美麗,名為閔慈英,閔氏頗為滿意,大院君冷眼端詳,不置可否,未料大院君得知閔慈英為寡母帶大,不符入選秀女資格。
閔氏夫人態度積極,覓得宮人洪尚宮來教導閔慈英各種宮廷中的禮儀與規範,閔慈英聰敏好學,面容姣好,頗得洪尚宮讚賞。趙太后覓得趙氏閨女,也正巧為寡母帶大,因此閔慈英又得以參加秀女大會。
年幼的高宗與一位十九歲的宮女李尚宮相好,大院君看在心裡,卻不加以制止。李尚宮得知將要遴選皇后,心中難過,要求高宗答應絕對不可捨棄她…
宮中明爭暗鬥,大院君與趙太后互不相讓,終於大院君食言而肥,枉顧與趙太后之約定。閔慈英被選為皇后,趙太后一夕之間,被逼退垂簾,又被大院君欺騙,心中氣憤難耐。
趙太后即將不再垂簾,高宗得到大院君之教誨,痛哭挽留太后繼續垂簾聽政,趙太后決意不肯再留,如此順理成章,太后退位由於皇上尚未長大成人,於是由大院君繼續輔佐皇上,正所謂悄悄的完成了權利轉移。
大院君藉口皇上即將迎娶皇后,將趙太后趕至樂善齋,以消滅趙太后之殘餘勢力...
高宗懾服于大院君之威嚴,凡事都聽從大院君之指示,大院君告知高宗,務必要生兒子,鞏固王室地位,被李尚宮之侍女三月聽到,趕緊告知李尚宮,李尚宮暗自竊喜,希望早日幫皇上生子。
趙太后即將不再垂簾,高宗得到大院君之教誨,痛哭挽留太后繼續垂簾聽政,趙太后決意不肯再留,如此順理成章,太后退位由於皇上尚未長大成人,於是由大院君繼續輔佐皇上,正所謂悄悄的完成了權利轉移。
大院君藉口皇上即將迎娶皇后,將趙太后趕至樂善齋,以消滅趙太后之殘餘勢力...
高宗懾服于大院君之威嚴,凡事都聽從大院君之指示,大院君告知高宗,務必要生兒子,鞏固王室地位,被李尚宮之侍女三月聽到,趕緊告知李尚宮,李尚宮暗自竊喜,希望早日幫皇上生子。
景福宮火災,引起宮廷眾臣人人自危,感古堂李氏正在幫明成梳頭髮,但是心中忐忑不安,擔心景福宮之火災,明成卻儀態優雅端莊,安心等候下人通報,洪尚宮打從心眼佩服這位皇后人選沉穩鎮定。
李尚宮得知高宗即將娶妻,心裡很不高興,借機要高宗答應永遠不捨棄李尚宮,高宗並答應決不看其它女人一眼。
高宗與明成舉行婚禮,雖說宮中規矩繁瑣嚴謹,不過大院君生怕其中生變,因此將時間縮短。在迎娶的儀隊上也破天荒的加入自己以及夫人的轎子,這樣的迎親行列也正顯示大院君的私心與野心勃勃。
高宗與明成舉行婚禮,雖說宮中規矩繁瑣嚴謹,不過大院君生怕其中生變,因此將時間縮短。在迎娶的儀隊上也破天荒的加入自己以及夫人的轎子,這樣的迎親行列也正顯示大院君的私心與野心勃勃。
成婚之夜,高宗不肯與明成同床共枕,不過礙於宮中規矩,勉為其難進入西正間面對明成,高宗見到明成,驚為美人,不過高宗整個心思已被李尚宮擄獲,因此顯得坐立難安,明成大方穩重詢問高宗為何緊張不安,高宗據實以告,明成曉以大義,告知高宗,兩人是結髮夫妻,高宗答應李尚宮之事,明成也願意遵守,以示高宗信守承諾,不過明成暗地傷心難過,不讓高宗看見...
平民出身的她,被選入宮,成為高宗的王妃。明成本是一只外戚用以控制皇室的棋子,但她憑天資、膽識和遠見,在爾虞我詐的宮廷險中求生,化險為夷,不但鞏固了自己的地位,還幫助丈夫擺脫控制,奪回政權。
當時日本想侵吞朝鮮,明成為了保護國土,對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繫,對內實施改革。日本早視明成為一大障礙。
朝鮮時代,16歲的閔慈英嫁給李氏第26任國王高宗,成為皇后。入宮前三年,高宗寵愛後宮李尚宮,冷落明成,明成以讀書度過每個晚上,成為她日後政治鬥爭的謀略基礎。不久李尚宮生下兒子完和君,不將明成放在眼裡,與她作對。明成用心良苦,終於打動高宗的心,更生下王子,卻不幸夭折,自此大院君處處針對明成,更斷言要冊封完和君為世子……
高宗年幼登位,一直由大院君掌權,奉行鎖國政策。大院君明言要冊封完和君為世子後,高宗對明成更加憐愛,起來反抗父親。明成操縱高宗,結合勢力對抗大院君,成功在高宗十年令大院君下野。高宗親政,明成輔助,任用外戚鞏固地位,並進行一連串改革,主張與日本建交,但遭保守勢力及百姓反對。
明成攬政後,貪污問題嚴重,百姓歸罪明成,導致壬午兵變,明成假扮成宮女逃出宮外,向日本及中國求助。大院君重返掌權,並宣布明成已死!日本在中日戰爭中獲勝,計劃在朝鮮擴張勢力,於是挑撥高宗與明成。為了顧全大局,明成拋下對大院君的成見,與大院君聯手對抗外敵,日方遂計劃刺殺明成……
當時日本想侵吞朝鮮,明成為了保護國土,對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繫,對內實施改革。日本早視明成為一大障礙。
朝鮮時代,16歲的閔慈英嫁給李氏第26任國王高宗,成為皇后。入宮前三年,高宗寵愛後宮李尚宮,冷落明成,明成以讀書度過每個晚上,成為她日後政治鬥爭的謀略基礎。不久李尚宮生下兒子完和君,不將明成放在眼裡,與她作對。明成用心良苦,終於打動高宗的心,更生下王子,卻不幸夭折,自此大院君處處針對明成,更斷言要冊封完和君為世子……
高宗年幼登位,一直由大院君掌權,奉行鎖國政策。大院君明言要冊封完和君為世子後,高宗對明成更加憐愛,起來反抗父親。明成操縱高宗,結合勢力對抗大院君,成功在高宗十年令大院君下野。高宗親政,明成輔助,任用外戚鞏固地位,並進行一連串改革,主張與日本建交,但遭保守勢力及百姓反對。
明成攬政後,貪污問題嚴重,百姓歸罪明成,導致壬午兵變,明成假扮成宮女逃出宮外,向日本及中國求助。大院君重返掌權,並宣布明成已死!日本在中日戰爭中獲勝,計劃在朝鮮擴張勢力,於是挑撥高宗與明成。為了顧全大局,明成拋下對大院君的成見,與大院君聯手對抗外敵,日方遂計劃刺殺明成……
明成皇后,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李氏第26代國王高宗李熙之后。
明成比高宗大一歲,16歲時嫁給高宗,入宮的前三年,高宗寵愛後宮李尚宮,對明成百般冷落,這三年,明成以讀書排遣寂寞,卻也厚實了她日後因應鬥爭的謀略基礎。
明成之夫高宗實際上是興宣君(也稱大院君)的次子,因為前一任皇帝哲宗無後,興宣君便獻策,由哲宗之母趙太后認興宣君小兒子為養子,繼位後即為高宗皇帝。高宗即位之初由太后垂簾聽政,不久,大院君便以計謀讓太后釋出聽政之權,大院君繼而以皇上親生父親的身分攝政。
由於大院君是李氏王朝之後,對於安東金氏與豐陽趙氏等勢道當家、外戚干政的局勢非常不滿,於是一心一意以恢復李氏王權為執政目標。因為這樣,當大院君為高宗選擇妻子時,儘管並不特別中意明成,但由於明成是寡母養大,又無引以為患的外戚勢力,大院君才挑中明成為后。
明成入宮初期,高宗迷戀李尚宮,大院君見此也不加阻止(以當時的規矩,李尚宮隨意接近皇上是要被嚴懲的),對他來說,皇上的子嗣祇要是李氏子孫,嫡出或庶出並不重要。另一方面,為了防止皇后生子後坐大,並延續自己掌權的厚度,大院君也寧願培植較易控制的後宮李尚宮。
皇上寵幸與大院君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,終於讓李尚宮生下李善,大院君聲稱為穩定政局,需及早冊立李善為世子(太子),這讓尚無子嗣的明成皇后有了危機意識。 但因為皇后還年輕,高宗也轉為對皇后日漸寵愛,致延緩李善被冊封為世子。這期間,皇后不斷努力懷孕,然而,皇后生下子嗣之路異常艱辛。
明成總共懷孕五次,第一胎流產;第二胎生下不到三天夭折;第三胎是女兒,半年後也死了;祇有第四胎正常產下;第五胎也胎死腹中。 明成努力產子以維護正宮地位,在產下元子(嫡子)之前,明成一邊要面對公公大院君步步進逼、想冊封李尚宮之子為世子的壓力;另一邊,她逐漸以自己的美貌、智慧,拉近高宗。
對於王權與王儲之位的爭奪,便鋪陳出明成與大院君致死方休的戰爭。兩人一路過招,先是大院君疑用山參害死明成胎兒;再是明成主動出擊,逼大院君退隱;然後大院君手下炸死明成母親、兄長,明成矢言摧毀大院君攝政期間一切施政。兩人因應國際局勢的觀念也截然不同,大院君極力鎖國,明成主張開放;而後大院君默許「壬武兵變」,逼得明成逃亡、自己重新掌權,但明成也不甘示弱,引進清兵擄走大院君、將之軟禁於中國;然後大院君重回朝鮮,想以另一個兒子取代高宗奪權,祇是功敗垂成。
明成一生的重要敵人,除了大院君,還有幾個女人。高宗的第一個女人李尚宮讓她飽受后位與世子之位不保的威脅,不過最後明成仍將李尚宮逐出宮廷,而李尚宮之子李善也因天花而死,李尚宮終生失語。
另一個讓明成倍感壓力的,是趙太后。明成勢單力薄時,選擇與趙太后聯手逼退大院君,沒想到,前面趕走了狼後面又來了狐,趙太后企欲再度干政,並也如大院君一樣想立好控制的李尚宮之子為世子。為了抵抗趙太后勢力,明成最後回頭與宿敵大院君合作,終於抵定世子之位。令明成吃盡苦頭的還有張尚宮,她一手提拔的俾女最後居然奪走高宗,甚至害死了她。
明成與幾位仇人的糾葛之外,她最引人注目的是周旋於列強之間,延續或頃毀國祚的能力。她藉清朝之力逐出大院君、平反民亂,但造成清朝干預內政;她想藉俄國勢力去除中、日對朝鮮的干涉,成就獨立國家,卻也讓俄國後來挾持高宗做威做福;而明成掌權最初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,建立日式軍隊,卻反而造成日本勢力在朝鮮坐大,甚至埋下日後殺機,明成最後死於日本浪人刀下,日本人甚至讓她屍骨無存。
「明成皇后」劇情最後以大院君和明成的和解收場,明成託夢給公公請他為她辦理後事,大院君也親手將明成僅存的遺骸重整為泥人模型、封棺入殮。明成曾經引發的猜疑、鬥爭、政變、民亂、戰爭,最後在大院君與高宗矢言人民將把明成放在心裏、永不遺忘的淚眼中劃上結局。
◎明成皇后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李氏第26代國王高宗李熙之后,貴為國母之尊,以其智慧及所學想輔佐高宗在列強之中,勉力維持一個獨立國家,是好是壞見人見智,最後竟遭日本人賄賂不成,強行攻入宮中殺害致屍骨無存,是造成現代韓國人仇日的一個重要因子。
明成比高宗大一歲,16歲時嫁給高宗,入宮的前三年,高宗寵愛後宮李尚宮,對明成百般冷落,這三年,明成以讀書排遣寂寞,卻也厚實了她日後因應鬥爭的謀略基礎。
明成之夫高宗實際上是興宣君(也稱大院君)的次子,因為前一任皇帝哲宗無後,興宣君便獻策,由哲宗之母趙太后認興宣君小兒子為養子,繼位後即為高宗皇帝。高宗即位之初由太后垂簾聽政,不久,大院君便以計謀讓太后釋出聽政之權,大院君繼而以皇上親生父親的身分攝政。
由於大院君是李氏王朝之後,對於安東金氏與豐陽趙氏等勢道當家、外戚干政的局勢非常不滿,於是一心一意以恢復李氏王權為執政目標。因為這樣,當大院君為高宗選擇妻子時,儘管並不特別中意明成,但由於明成是寡母養大,又無引以為患的外戚勢力,大院君才挑中明成為后。
明成入宮初期,高宗迷戀李尚宮,大院君見此也不加阻止(以當時的規矩,李尚宮隨意接近皇上是要被嚴懲的),對他來說,皇上的子嗣祇要是李氏子孫,嫡出或庶出並不重要。另一方面,為了防止皇后生子後坐大,並延續自己掌權的厚度,大院君也寧願培植較易控制的後宮李尚宮。
皇上寵幸與大院君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,終於讓李尚宮生下李善,大院君聲稱為穩定政局,需及早冊立李善為世子(太子),這讓尚無子嗣的明成皇后有了危機意識。 但因為皇后還年輕,高宗也轉為對皇后日漸寵愛,致延緩李善被冊封為世子。這期間,皇后不斷努力懷孕,然而,皇后生下子嗣之路異常艱辛。
明成總共懷孕五次,第一胎流產;第二胎生下不到三天夭折;第三胎是女兒,半年後也死了;祇有第四胎正常產下;第五胎也胎死腹中。 明成努力產子以維護正宮地位,在產下元子(嫡子)之前,明成一邊要面對公公大院君步步進逼、想冊封李尚宮之子為世子的壓力;另一邊,她逐漸以自己的美貌、智慧,拉近高宗。
對於王權與王儲之位的爭奪,便鋪陳出明成與大院君致死方休的戰爭。兩人一路過招,先是大院君疑用山參害死明成胎兒;再是明成主動出擊,逼大院君退隱;然後大院君手下炸死明成母親、兄長,明成矢言摧毀大院君攝政期間一切施政。兩人因應國際局勢的觀念也截然不同,大院君極力鎖國,明成主張開放;而後大院君默許「壬武兵變」,逼得明成逃亡、自己重新掌權,但明成也不甘示弱,引進清兵擄走大院君、將之軟禁於中國;然後大院君重回朝鮮,想以另一個兒子取代高宗奪權,祇是功敗垂成。
明成一生的重要敵人,除了大院君,還有幾個女人。高宗的第一個女人李尚宮讓她飽受后位與世子之位不保的威脅,不過最後明成仍將李尚宮逐出宮廷,而李尚宮之子李善也因天花而死,李尚宮終生失語。
另一個讓明成倍感壓力的,是趙太后。明成勢單力薄時,選擇與趙太后聯手逼退大院君,沒想到,前面趕走了狼後面又來了狐,趙太后企欲再度干政,並也如大院君一樣想立好控制的李尚宮之子為世子。為了抵抗趙太后勢力,明成最後回頭與宿敵大院君合作,終於抵定世子之位。令明成吃盡苦頭的還有張尚宮,她一手提拔的俾女最後居然奪走高宗,甚至害死了她。
明成與幾位仇人的糾葛之外,她最引人注目的是周旋於列強之間,延續或頃毀國祚的能力。她藉清朝之力逐出大院君、平反民亂,但造成清朝干預內政;她想藉俄國勢力去除中、日對朝鮮的干涉,成就獨立國家,卻也讓俄國後來挾持高宗做威做福;而明成掌權最初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,建立日式軍隊,卻反而造成日本勢力在朝鮮坐大,甚至埋下日後殺機,明成最後死於日本浪人刀下,日本人甚至讓她屍骨無存。
「明成皇后」劇情最後以大院君和明成的和解收場,明成託夢給公公請他為她辦理後事,大院君也親手將明成僅存的遺骸重整為泥人模型、封棺入殮。明成曾經引發的猜疑、鬥爭、政變、民亂、戰爭,最後在大院君與高宗矢言人民將把明成放在心裏、永不遺忘的淚眼中劃上結局。
◎明成皇后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李氏第26代國王高宗李熙之后,貴為國母之尊,以其智慧及所學想輔佐高宗在列強之中,勉力維持一個獨立國家,是好是壞見人見智,最後竟遭日本人賄賂不成,強行攻入宮中殺害致屍骨無存,是造成現代韓國人仇日的一個重要因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